不只量血壓!骨密度、視網膜、心臟…50歲後健康檢查別漏掉~原來這些檢查有政府補助

不只量血壓!骨密度、視網膜、心臟…50歲後健康檢查別漏掉~原來這些檢查有政府補助

良醫0818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改變,也讓疾病潛伏其中,若能透過以上「樂齡族健康檢查清單」,針對自身症狀、家族史等依據,每年或每幾年進行一次完善評估,加上生活習慣與飲食運動的調整,才是真正長期守護健康、延續自信生活的關鍵。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變化往往悄悄發生。50歲後,許多慢性疾病的風險逐漸提高,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視力退化等。如果能及早發現異常,就能透過治療或生活調整避免健康惡化。良醫健康網整理出全年適用的樂齡族健康檢查清單,從檢查項目、建議頻率到注意事項一次掌握,並針對自身需要的檢查進一步行動,讓您一年四季都能守護健康~

 

心臟與血管檢查

 

50 歲後,心血管疾病風險明顯增加,包括高血壓、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這些問題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作可能危及生命。若家族有心臟病史者,可根據醫師建議開始檢查,平時也要留意胸悶、呼吸急促、心悸等警訊。

 

  1. 血壓測量(一般健檢):每年至少1~2次,若有高血壓史需更頻繁)
  2. 血脂檢查(一般健檢):總膽固醇、HDL、LDL、三酸甘油酯
  3. 靜式心電圖(進階健檢):基本心臟檢查之一,可分析得出心律不整與否、心臟房室大小、心臟缺血或心肌梗塞等疾病。
  4. 運動心電圖(進階健檢):判斷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判別心肌是否缺氧。
  5. 心臟超音波(進階健檢):評估心臟瓣膜與血流是否正常運作。
  6.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進階健檢):評估冠狀動脈是否暢通,並檢查是否有冠狀動脈狹窄、硬化斑塊等情況。
  7. 心導管檢查(多用於確診心血管疾病):懷疑患有心臟結構病變、冠狀動脈狹窄、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或心衰竭的患者,也可用於外科手術前的評估。

 

提醒:靜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與心導管檢查屬「進階檢查」,多為自費或醫師評估轉介,且這些檢查需依風險與症狀評估,不建議自行頻繁安排,以免造成過度醫療。

 

骨密度檢測

 

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預估到2050年,亞洲地區因為骨質疏鬆症而導致髖關節骨折人數將會高達三百二十五萬人。在台灣,推估50歲以上民眾三成有骨質疏鬆風險,別等到骨折才開始留意自身的骨質健康。

 

  1. 超音波(QUS):測量腳踝、手腕或手指的骨質密度,適合初步篩檢。
  2. 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檢查腰椎或大腿骨,準確度較高。

 

建議民眾每兩年安排一次骨密度檢查。雖此檢查絕大情形須自費受檢,但若符合以下族群,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有健保給付:

 

  • 非創傷性的骨折患者。
  • 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限副甲狀腺機能過高須接受治療者、腎上腺皮質過高者、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者、醫源性庫興氏症候群者)。
  • 先天造骨細胞不全的人,即「成骨不全症」。
  • 50歲以上婦女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者。
  • 攝護腺癌病患在接受男性賀爾蒙阻斷治療前與治療後,得因病情需要施行骨質密度測驗檢查。

 

上述五點可申請健保給,每次申請須間隔一年以上,且終生享有三次健保給付;第三項的成骨不全症,不限於3次健保給付。目前健保也已放寬部分條件,若 T 值 ≤ −2.5 且合併高風險慢性病(如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可申請給付,提前「初級骨折預防」。

資料來源: 良醫健康

延伸閱讀:50歲以上 小心骨鬆4徵兆 頭碰不到牆,可能就是骨質疏鬆危險群!

 

視力與眼科檢查

 

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眼疾都與「老化」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若延誤治療恐造成視力不可逆損傷。若能透過目前的醫藥及手術技術,與早期發現,就可避免後續風險。

 

  1. 視力檢測:及早發現近視、遠視、散光與老化相關問題(如老花眼),並透過驗光與視力表測試判斷是否需配戴眼鏡或進一步矯正。一般成人(尤其是40歲以上)應每年進行一次完整眼科檢查,包含視力測試、驗光、裂隙燈鏡檢查等,以偵測即便尚未影響中心視力的早期眼疾(如青光眼、視網膜變化)。若無眼疾可每1~2年檢查一次視力;兒童與老年人則更建議每年一次完整檢查,儘早矯正與預防眼疾惡化。
  2. 眼壓檢查:用來測量眼球內房水所造成的壓力。它也是發現青光眼的重要檢查之一,能及早介入並預防視神經損傷。如有家族青光眼病史、高度近視、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以便更早發現異常。
  3. 視網膜檢查:能觀察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併發的視網膜病變、裂孔與剝離。一般無眼疾族群可每1~2年檢查一次;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高血壓、高度近視、三高患者)建議每半年至1年一次;若已出現視網膜病變,依嚴重程度追蹤頻率不同,可能需要每3~12個月一次,而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甚至需每兩週至每月追蹤一次。
  4. 白內障檢查:評估水晶體混濁程度、視力是否受到影響,以及判斷是否已達需手術的標準。對於一般族群(尤其是40歲以上)應每年固定進行一次完整眼科檢查,內容涵蓋視力測試、裂隙燈檢查水晶體狀態,以達到及早發現白內障的目的;若已診斷為白內障但尚未進行手術,建議每6至12個月檢查一次,具體頻率須依照視力變化與白內障進展速度,由醫師建議調整。

 

延伸閱讀:乾眼症、白內障年輕化!避免眼睛問題,眼科神射手教你3招超簡單的「護眼妙招」:記住202020

 

血液與代謝檢查

 

血液檢查(通常都已包含在一般健檢裡)是健康檢查中最基本且重要的項目之一,透過抽血分析可評估造血系統、肝腎功能、血糖、血脂以及代謝狀況等多個身體系統的狀態。對樂齡族而言,是預防與早期發現疾病不可或缺的基礎檢查。

 

  1. 一般血球檢查:檢測紅血球、血紅素、血球比容(貧血或脫水)、白血球數與分類(免疫狀況、感染、發炎)、血小板數(凝血功能)。
  2. 肝功能檢查:GOT、GPT(AST、ALT)、膽紅素、鹼性磷酸酶(ALP)、γ-GT,評估肝臟及膽道健康。
  3. 腎功能檢查:肌酸酐(Creatinine)、尿素氮(BUN)、電解質(Na、K、Cl),檢測腎臟過濾功能與水分酸鹼平衡。
  4. 血糖與糖尿病指標: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了解血糖控制狀況。
  5. 血脂檢查: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評估心血管風險。
  6. 其他項目:尿酸(痛風風險)、甲狀腺功能(TSH、T4)、C 反應蛋白(CRP,急性發炎指標)。

 

檢查頻率:一般健康成人每年一次;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依醫師建議,每3–6個月追蹤;高風險族群(家族病史、肥胖、抽菸)則可視情況增加檢查頻率。

 

若要使用公費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需參考其包含的「服務對象及頻率」:30-39歲民眾每5年一次;40-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55歲以上原住民 每年一次;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每年一次。

 

癌症篩檢

 

近年,癌症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且50歲後多種癌症的發生率明顯上升,為降低國人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國健署自2025年起針對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放寬癌症篩檢補助年齡,符合資格可接受免費定期癌症篩檢。

 

公費癌症篩檢項目

 

  1. 大腸癌(公費-糞便潛血檢查):45-74歲,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0-44歲有家族史,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大腸癌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陽性,則需進一步安排大腸鏡(自費),若大腸鏡完全正常,醫師通常會建議每五年追蹤一次;發現瘜肉,則依瘜肉型態與數量調整追蹤頻率。
  2. 乳癌(公費-乳房X光攝影):40-74歲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3. 子宮頸癌(公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婦女人類乳突病毒檢測HPV):25-29歲婦女,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1年至少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5歲、45歲及65歲婦女,每人當年1次婦女人類乳突病毒檢測(HPV)。
  4. 口腔癌(公費-口腔黏膜檢查):年滿30歲有吃檳榔、抽菸的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習慣的原住民(即便已戒除)每2年1次的口腔黏膜檢查。
  5. 肺癌(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攝影LDCT):45-74歲男性具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群民眾、40-74歲女性具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群民眾與50-74歲重度吸菸者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

 

其他自費癌症檢查

 

  • 攝護腺癌:台灣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50歲以上的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飲食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的影響,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大幅增加。目前篩檢方式主要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進行早期篩檢。
  • 肝癌:45-79歲(原住民40至79歲)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
  • 胰臟癌:雖目前尚無確切胰臟癌病因,但慢性胰臟炎患者、有糖尿病病者史、有胰臟癌家族史者罹病風險提高,應主動定期檢查。檢測方式有:腦斷層掃描(CT),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磁振造影(MRI),適用於腎功能不佳者;內視鏡超音波(EUS),可進一步取樣活檢,診斷更精確;血液腫瘤標記(如CA19-9),輔助判斷病情或監測療效。

資料來源: 良醫健康

延伸閱讀:不再是長輩專利,癌症年輕化!除了家族史、飲食,你該知道的9個致癌因子:原來失眠也是…

 

 

 

聽力與耳科檢查

 

聽力退化會影響生活品質與社交,甚至增加失智風險。

 

  1. 耳道健康檢查:以判斷耳朵是否存在阻塞、發炎或其他病變,檢查內容包括外耳道情況、鼓膜狀態、耳道結構等。健康成人可在例行耳鼻喉科檢查或健檢時一併檢查耳道,一般每1~2年檢查一次即可;樂齡族(65歲以上) 或曾有耳疾、耳手術、長期配戴助聽器者,建議每年或每半年檢查一次,以預防耳垢堵塞、慢性中耳炎或鼓膜病變影響聽力與生活品質。若出現耳痛、耳悶、聽力驟降、流膿或流血,應立即就醫進行耳道檢查與治療。
  2. 聽力測試(純音聽閾測試):評估是否有聽力損失以及損失的程度與型態。一般成年人若無聽力問題可每1~2年檢查一次;65歲以上樂齡族建議每年檢查一次,即便自覺聽力正常也應定期追蹤,以便早期發現退化性聽損。若已有耳鳴、聽不清楚對話或曾暴露於長期噪音環境,應依醫師建議增加檢查頻率,可能每6~12個月就需測一次,以便及早介入治療或助聽器配戴調整。
  3. 語音聽力檢查:主要用來測量受檢者在日常溝通情境中,對語音的聽取與理解能力。65歲以上樂齡族、已知有聽力損失或配戴助聽器者,應每年進行一次語音聽力檢查,以追蹤聽力變化與助聽器適配效果;若聽力變化快速、合併耳鳴或語音辨識率下降,則需依醫師或聽力師建議,將檢查頻率縮短至每6個月一次,以便及早調整輔具與溝通策略。

 

延伸閱讀:助聽器補助申請懶人包!補助資格、金額及申請流程一次看

 

口腔健康檢查

 

牙齒問題不只影響美觀,還可能會「牽一齒而動全身」,影響咀嚼、營養吸收,甚至造成身體危害的風險因子,如牙周病恐造成全身性疾病,如血管硬化、中風、心肌梗塞,尤其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更是一般人兩倍;每掉一顆牙,認知障礙風險就會增加1.4%、患癡呆症風險增加1.1%。

 

  1. 一般口腔檢查:由牙科醫師檢查蛀牙、缺牙、補牙情形、牙結石,並評估牙周炎、牙齦炎、口腔衛生狀況、咬合不正以及口腔黏膜的任何異常情形(如潰瘍、白斑等)。
  2. 洗牙:去除牙齒表面與牙齦下的牙結石與牙菌斑,預防牙周病與蛀牙。13歲以上的民眾,每6個月可健保給付一次洗牙。
  3. 假牙與植牙狀況評估:若有假牙或植牙情況,可定期檢查活動假牙、固定假牙或植牙的穩定度與密合度,觀察牙齦健康及有無發炎、鬆動或斷裂情況。若假牙或植牙不合,可能造成咀嚼困難、口腔潰瘍、牙周病惡化,因此建議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並在洗牙時順便進行評估。
  4. 口腔癌(公費-口腔黏膜檢查):檢查口腔內是否出現疑似癌前病變,若發現異常會安排進一步追蹤或確診。年滿30歲有吃檳榔、抽菸的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習慣的原住民(即便已戒除)每2年1次的口腔黏膜檢查。

 

延伸閱讀:缺牙問題多!想補牙,「植牙、固定假牙、活動假牙」的費用、政府補助一次看

 

身體功能與肌力評估

 

身體功能與肌力檢查是評估樂齡族整體行動能力、平衡感與肌肉力量的重要檢測,因肌少症、平衡感下降會大幅增加跌倒與骨折風險,若能及早發現肌少症、跌倒風險及功能退化,可作為後續訂定運動處方與復健計畫的依據。

 

在進行專業健檢前,可先自我檢查:

 

  1. ⽪尺測量⼩腿圍:以軟⽪尺來測量⼩腿最粗處的⼩腿圍⻑度,若男性 < 34公分,女性 < 33公分,懷疑可能有肌少症。
  2. 雙⼿指環簡易評估:以雙⼿食指和拇指,將⼩腿最粗處包圍,若⼩腿圍等於或⼩於指環圍,懷疑可能有肌少症。
  3. SARC-F肌少症風險評估表:利⽤⾃我評估表 SARC-F評估,若是SARC-F問卷分數≧4分,懷疑可能有肌少症。

 

可做的檢查:

 

  1. 握力測試:利用握力計測量雙手的最大握力值,反映全身肌肉力量。若握力顯著下降,代表可能有肌少症或活動力不足的風險。
  2. 步態與步速測試:測量在固定距離(如4公尺)上的行走速度。步速變慢可能與跌倒風險、心肺功能下降及生活自理能力衰退相關。
  3. 平衡測試:常見為單腳站立測試或閉眼站立測試。用來評估前庭功能、下肢力量與神經控制。
  4. 起立行走測試:受檢者由坐姿起身、走3公尺、轉身、走回並坐下,計算完成時間。可反映下肢肌力、協調性及平衡能力。
  5. 肌肉量測量:透過生物電阻分析(BIA)或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檢測全身肌肉量,判斷肌少症風險。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改變,也讓疾病潛伏其中,若能透過以上「全年適用樂齡族健康檢查清單」,針對自身症狀、家族史等依據,並非以上所有項目都要檢查,每年或每幾年進行一次完善評估,加上生活習慣與飲食運動的調整,才是真正長期守護健康、延續自信生活的關鍵。

資料來源: 良醫健康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