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吃魚!9大抗腦霧生活攻略:掌握麥得飲食原則+動腦遊戲,50歲後記性照樣好~

不只吃魚!9大抗腦霧生活攻略:

掌握麥得飲食原則+動腦遊戲,50歲後記性照樣好~

 

 

網站
圖說:麥得飲食(MIND Diet)是一種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的健康飲食模式,旨在預防失智症和保護腦部健康。

 

年過50後,你是否常覺得「反應變慢、記東忘西、腦袋一片霧」?這些不是老化的必然,而是身體在提醒,大腦也需要營養與運動。根據《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指出,從40歲起預防失智最關鍵,其中飲食、運動與代謝管理是「護腦五守則」核心。以下九個日常習慣,讓你從餐桌開始清腦霧、顧記憶,活化思緒不打結。

 

習慣一:掌握「麥得飲食」原則

 

麥得飲食(MIND Diet)結合了「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的護心特點與「得舒飲食(DASH Diet)」的降血壓優勢,其研究證實,認真執行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53%,且能讓大腦比同齡人年輕7.5歲。其核心是「多吃健腦食物」和「限制傷腦食物」:

● 十大護腦食物: 深綠色蔬菜、莓果類、堅果、全穀類、魚類、豆類、家禽、橄欖油、其他蔬菜、紅酒(適量)。

● 五大傷腦食物: 紅肉(每週 ≤3 份)、奶油/人造奶油(每日 ≤1 湯匙)、起司(每週 ≤1 次)、糕點/甜點(每週 ≤4 次)、油炸和速食(每週 ≤1 次)。

 

食物類型 食物 建議頻率與份量 健腦效益
深綠色蔬菜 菠菜、羽衣甘藍 每週 ≥6 份(約 1 份煮熟蔬菜 1/2 碗) 葉酸、維生素 K,保護神經、抗發炎
莓果類 藍莓、草莓 每週 ≥2 份(約 1 份水果 1 個拳頭大) 花青素、抗氧化劑,提升記憶力
全穀類 糙米、燕麥、藜麥 每日 ≥3 份( 1 份約 1/4 碗飯) 維生素 B 群、膳食纖維,穩定血糖與神經傳導
堅果類 核桃、杏仁、腰果 每週 ≥5 份( 1 份約 1 湯匙) Omega-3、維生素 E、礦物質,抗氧化、保護腦細胞
魚類 鮭魚、鯖魚、秋刀魚 每週 ≥1 份 Omega-3 脂肪酸 DHA/EPA,延緩腦部衰退、抗發炎
豆類 黃豆、黑豆、毛豆 每週 ≥3 份 卵磷脂、優質蛋白質,協助腦神經傳導
家禽類 去皮雞肉、鴨肉 每週 ≥2 份 優質蛋白質,減少高飽和脂肪的紅肉攝取
其他蔬菜 彩椒、番茄、花椰菜 每日 ≥1 份 多種植化素,多樣化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橄欖油 橄欖油 作為主要烹調用油,優先選擇初榨橄欖油或苦茶油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Omega-9,護心血管
紅酒 紅酒 每日 ≤1 杯(約 120ml );不飲酒者無須增加 白藜蘆醇,具抗氧化效果

 

習慣二:吃「好油」與「海鮮」

 

大腦約60%由脂肪組成,優質脂肪是神經細胞維持彈性和功能最佳狀態的關鍵。

DHA有助於延緩腦部衰退、提升記憶力;EPA 有助於降低發炎、保護心臟健康。平時可攝取富含Omega-3的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沙丁魚、秋刀魚。以初榨橄欖油、苦茶油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Omega-9 )高的油品作為主要烹調用油,可降低壞膽固醇,保護心血管與腦血管。

 

習慣三:適量攝取「維生素B群」與「抗氧化物」

 

維持腦部能量代謝與神經傳導,需要多種微量營養素的參與。

維生素B群可說是大腦的「充電器」,其中B1、B6、B12、葉酸,對神經傳導、紅血球形成、代謝有害物質(如同半胱胺酸,高濃度易增失智風險)很重要。因此平時可靠全穀類(B1)、深綠色蔬菜(葉酸)、魚類、雞蛋、乳製品(B12)來補充。另外,卵磷脂經代謝後轉換為乙醯膽鹼(蛋黃、黃豆製品、堅果),也是調節情緒和記憶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

除此之外,抗氧化物清可以除體內自由基,保護腦細胞不被氧化損害,可從莓果類(花青素)、深綠色蔬菜、薑黃、黑巧克力中獲取。

 

習慣四:鎖定「白胺酸」與「易咀嚼食物」防肌少

 

樂齡族飲食不應只專注於抗氧化,還必須正視肌少症的威脅。肌肉流失不僅影響行動力,還會間接影響生活品質和認知參與度。確保每餐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質,份量可以用一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來估計。

在蛋白質中,白胺酸(Leucine)是一種關鍵的必需胺基酸,能有效促進肌肉合成並減少肌肉分解。白胺酸含量豐富的食物包括黃豆、雞肉、鯖魚、雞蛋和奶類,建議將富含白胺酸的食物平均分配於三餐。

若牙口不好,平時可選擇魚、蛋、豆腐、豆製品等質地較軟的優質蛋白質。當正餐份量不足時,可增加營養密度高的點心,如豆花、鹹甜豆漿加蛋、水果泥拌優格,確保總熱量和蛋白質充足。

 

習慣五:優化腸道健康以支持認知功能

 

科學研究強調「腸腦軸線」的重要,腸道也被稱為「第二大腦」,健康的腸道菌群對情緒和認知功能有積極影響,平時可攝取膳食纖維(來自全穀類、蔬菜和豆類的膳食纖維是腸道益生菌的食物,有助維持健康的腸道菌相)與發酵乳品(每日適量攝取無糖優格或優酪乳,可直接補充益生菌,同時提供優質蛋白質與鈣質)。

 

習慣六:陽光與規律運動活化營養吸收

 

再好的飲食也需要身體的協同作用才能發揮最大功效,而運動與陽光是大腦健康的催化劑。

每日適度曬太陽(約10~15分鐘)可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不僅有助於鈣質吸收維持骨骼健康,研究也指出它能提升肌力表現和認知功能。另,結合阻力訓練(如阻力帶、啞鈴)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有效促進肌肉生長和提高肌肉功能,讓身體能更好地運用飲食攝取的蛋白質。

 

五種健腦運動(研究顯示,6:00~12:00 進行中高強度運動,預防失智風險的效果最好)

● 有氧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可增加海馬迴體積,有助記憶與決策。

● 抗阻運動:每週2~3次的阻力訓練(如啞鈴、靜力半蹲),有助維持肌肉量,減緩認知功能下降。

● 複合運動:結合有氧與抗阻的訓練,對延緩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整體認知功能效果最佳。

● 超慢跑

● 手指體操

 

六種健腦遊戲: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多動腦遊戲可刺激大腦、提升認知功能:

● 字謎遊戲(如數獨、填字)

● 拼圖遊戲

● 骰子遊戲

● 紙牌遊戲(如打牌、麻將,可增加社交與血流量)

● 棋盤遊戲

● 電玩遊戲(如俄羅斯方塊、Candy Crush,有助認知訓練)

 

習慣七:確保高品質睡眠與水分充足

 

睡眠是修復與清除大腦廢物的必要過程,水分則是維持大腦正常運作的基礎。

睡前一小時遠離螢幕藍光,建立固定睡覺時間,確保大腦在深層睡眠中清除β–澱粉樣蛋白等毒性廢物;每日至少攝取6~8杯水,輕微脫水也會影響專注力和記憶力。晚餐後則需減少飲水,避免夜間頻尿影響睡眠品質。

 

習慣八:守護咀嚼力,別讓「缺牙」成失智導火線

 

口腔健康是常常被忽視的失智風險因子。缺牙、牙周病導致的咀嚼力下降,會降低對大腦的刺激。咀嚼動作能促進腦部血流,活化與學習、記憶相關的「海馬迴」與「前額葉」。牙齒數目越少、咀嚼功能越差,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越高。

 

護牙即護腦4招:

● 徹底清潔牙齒:飯後、睡前務必刷牙並使用牙線。

● 定期檢查與洗牙:建議每半年洗牙並檢查口腔健康,預防牙周病。

● 保持口腔濕潤:增加咀嚼次數可刺激唾液分泌,有助消化與口腔健康。

● 積極處理缺牙:盡快處理長期缺牙問題,恢復正常的咀嚼功能。

 

習慣九:40歲開始做對「護腦5關鍵」

 

失智症預防的戰線必須提早,尤其在40歲之後,透過控制代謝性慢性病,能有效降低風險。國衛院提出的「護腦5關鍵」是:

● 顧腰圍(控制體重):中年肥胖者失智風險大增。

● 控血糖(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是失智症的隱形推手。

● 壓不衝(控制高血壓)

● 脂不高(控制高血脂)

● 腎要好(避免腎功能異常)

 

預防失智、延緩腦霧,可說是從40歲就該開始的長期抗戰。透過飲食上的「麥得原則」提供優質燃料,身體上的「複合運動」活化血流,加上「口腔健康」的細緻照護,以及「動腦遊戲」的刺激,為大腦打造最堅固的防護網。

 

參考資料:耕莘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

資料來源:良醫健康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RTL003017256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